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文化建设、涉农企业管理等方向,为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农业综合知识和农业推广技能,并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能热心于从事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具备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坚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前沿动态,掌握一定的农业综合知识。
3、扎实的专业技能。学生应具备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相关事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组织团队开展这些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分析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及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一)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3个学段时间完成理论课程学习,4个学段时间到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
采取在职学习,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利用3个学段时间的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授课,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在学校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4个学段时间回学生所在单位完成专业综合实践和学位论文。
四、培养过程与必修环节
按“理论指导实践,兴趣确定研究方向”的原则,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交互渐进式,认知调研后确定培养方向的形式来制定研究生培养过程。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为便于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实践,沙巴体育平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划分为7个学段。其中3个学段为理论课学习时段,4个学段为实践实习时段。具体安排如表1、表2。
表1 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 学 段 | 时间区间 |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
1 | 第一学段 | 9月-次年1月 | 1、认知调研(调研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 2、调研讨论总结 3、制定培养计划 4、完成课程学分(26学分) 5、职业道德教育 |
寒假 | |||
2 | 第二学段 | 3月-4月 | |
4月中旬小假期10天 | |||
3 | 第三学段 | 4月-6月 | 1、学位论文开题 2、专业综合实践(一)(实践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岗位:涉农管理部门助理或实习村官或总经理助理) |
7月上旬小假期10天 | |||
4 | 第四学段 | 7月-10月 | 专业综合实践(二)(实践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岗位:涉农管理部门助理或实习村官或总经理助理) |
10月下旬小假期10天 | |||
5 | 第五学段 | 11月-12月 | 1、完成课程学分(6-8学分) 2、案例讨论 3、职业道德教育 4、中期考核 5、团队协作训练 |
寒假 | |||
6 | 第六学段 | 2月-4月 | 1、专业综合实践(三)(实践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岗位:涉农管理部门助理或实习村官或总经理助理) 2、完成实践报告 |
4月下旬小假期7天 | |||
7 | 第七学段 | 5月-6月 |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
表2 非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 学 段 | 时间区间 |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
1 | 第一学段 | 3月-7月 | 1、制定培养计划 2、完成课程学分(14学分) 3、职业道德教育 |
2 | 第二学段 | 8月-次年6月 | 1、专业综合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学位论文开题 |
3 | 第三学段 | 7月-12月 | 1、完成课程学分(14学分) 2、中期考核 3、职业道德教育 |
4 | 第四学段 | 1月-2月 | 专业综合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
5 | 第五学段 | 3月-6月 | 1、完成课程学分(4学分) 2、案例讨论 3、论文中期检查 |
6 | 第六学段 | 7月-9月 | 1、专业综合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完成实践报告 |
7 | 第七学段 | 10月-12月 |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
五、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
(一)课程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修读课程包括四个模块,应修课程32学分,另加专业综合实践6学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见表3、表4。
表3 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模块一:公共课(10学分) | ||||
1 | 政治理论课 | 36 | 2 | |
2 | 英语 | 36 | 2 | |
3 |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 36 | 2 | |
4 |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 36 | 2 | |
5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 36 | 2 | |
模块二:领域主干课(14学分) | ||||
1 |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 | 36 | 2 | |
2 | 农村公共管理 | 36 | 2 | |
3 |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 | 36 | 2 | |
4 | 区域发展规划 | 36 | 2 | |
5 | 现代管理学 | 36 | 2 | |
6 | 农业概论 | 36 | 2 | |
7 |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 18 | 1 | |
8 | 案例研讨 | 18 | 1 | |
模块三:专业技能选修课(选修6学分) | ||||
1 | 政府经济学 | 36 | 2 | |
2 |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 | 36 | 2 | |
3 | 农村发展动态 | 36 | 2 | |
4 | 农村行政管理专题 | 36 | 2 | |
5 | 农村经济组织与管理专题 | 36 | 2 | |
6 | 现代企业管理 | 36 | 2 | |
7 | 农村发展项目投资与评估 | 36 | 2 | |
8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 | 36 | 2 | |
9 | 市场营销学 | 36 | 2 | |
10 | 农产品物流与营销 | 36 | 2 | |
11 | 农村金融专题 | 36 | 2 | |
12 | 文化产品项目管理 | 36 | 2 | |
13 | 文化经纪实务 | 36 | 2 | |
14 |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 | 36 | 2 | |
模块四:专业拓展课(选修2学分) | ||||
1 |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 18 | 1 | |
2 | 农业信息化专题 | 18 | 1 | |
3 | 领导艺术专题 | 18 | 1 | |
4 | 农业法与资源环境法专题讲座 | 18 | 1 | |
5 | 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与讨论 | 18 | 1 | |
必修环节 | ||||
开题报告 | 第三学段 | |||
专业综合实践(一) | 第三学段 | |||
专业综合实践(二) | 第四学段 | |||
中期考核 | 第五学段 | |||
团队协作训练 | 第五学段 | |||
农业推广案例讨论 | 第五学段 | |||
专业综合实践(三) | 第六学段 | |||
必须按本领域(方向)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位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必修环节。必修课70分为合格,选修课60分为合格,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方可计算学分。
表4 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
模块一:公共课(10学分) | ||||
1 | 政治理论课 | 36 | 2 | |
2 | 英语 | 36 | 2 | |
3 |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 36 | 2 | |
4 |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 36 | 2 | |
5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 36 | 2 | |
模块二:领域主干课(14学分) | ||||
1 |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 36 | 2 | |
2 |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 | 36 | 2 | |
3 | 现代经济理论 | 36 | 2 | |
4 | 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 | 36 | 2 | |
5 | 现代管理学 | 36 | 2 | |
6 | 农业概论 | 36 | 2 | |
7 | 专业调研与论文写作 | 18 | 1 | |
8 | 案例研讨 | 18 | 1 | |
模块三:专业技能选修课(选修6学分) | ||||
1 | 政府经济学 | 36 | 2 | |
2 |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 | 36 | 2 | |
3 | 农村发展动态 | 36 | 2 | |
4 | 农村行政管理专题 | 36 | 2 | |
5 | 农村经济组织与管理专题 | 36 | 2 | |
6 | 现代企业管理 | 36 | 2 | |
7 | 农村发展项目投资与评估 | 36 | 2 | |
8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 | 36 | 2 | |
9 | 市场营销学 | 36 | 2 | |
10 | 农产品物流与营销 | 36 | 2 | |
11 | 农村金融专题 | 36 | 2 | |
12 | 文化产品项目管理 | 36 | 2 | |
13 | 文化经纪实务 | 36 | 2 | |
14 |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 | 36 | 2 | |
模块四:专业拓展课(选修2学分) | ||||
1 |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 18 | 1 | |
2 | 农业信息化专题 | 18 | 1 | |
3 | 领导艺术专题 | 18 | 1 | |
4 | 农业法与资源环境法专题讲座 | 18 | 1 | |
5 | 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与讨论 | 18 | 1 | |
必修环节 | ||||
开题报告 | 第二学段 | |||
专业综合实践 | 第二学段、第四学段、第六学段 | |||
中期考核 | 第三学段 | |||
农业推广案例讨论 | 第五学段 | |||
必须按本领域(方向)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位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必修环节。必修课70分为合格,选修课60分为合格,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方可计算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2门主干课程《现代农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二)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内容中去;三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3次以上的专题活动,如举办“行业科技创新与道德规范讲座”,教育学生防止科技创新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开展“团队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授课方式
1、坚持课堂授课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授课相结合。既要在校内的课堂里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农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也要把部分课时的教学课堂放到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的车间里进行相应培养。
2、坚持理论讲授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授课方式,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精心设计培训环节,紧密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学校教授授课与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授课相结合。成立课程教学组,由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每门课程安排一定的理论课时和一定的实践课时(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3),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或校外兼职教师完成,特别是针对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可设计一半以上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联合培养
建立学校与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共同主体。
(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要承担实习实践、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鼓励安排一定学时进行现场教学和开题等培养工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
在培养过程方面,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实践等贯穿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全过程,保证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包括完成学位论文在内不少于50%的时间,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实践教学项目包括:
1、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大多数课程应安排一定学时用于该课程的实践。
2、分段综合实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第六学段到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组织进行轮岗实践,第七学段根据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确定实习实践地点。具体轮岗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5。
表5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实践内容安排
实践单位 | 实践岗位 | 专业综合实践内容与要求 |
涉农行政管理部门 | 部门助理 | 基本了解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农办等涉农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并能处理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日常行政事务 |
农村基层组织 | 实习村官 | 基本掌握农村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基本规划问题,能够处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险等农村经济社会事务 |
涉农企业 | 总经理助理 | 基本掌握涉农企业的运作模式,熟悉农产品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方法与生产技能技术 |
注: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不同学段的轮岗实践在学生所在单位完成。
七、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是检查农业推广硕士生的学习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一)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一般应在实习实践基地完成。
(二)论文的形式
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战略规划等,文字不少于2万字。不鼓励以学术研究为内容的学术型论文。
(三)开题论证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后,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实际生产情况,写出3000-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全日制研究生于第三学段、非全日制研究生于第二学段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公开论证,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并进行修改定稿。选题报告确定后,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四)论文导师
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是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参加指导的导师必须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管理实践经验。校内导师一般由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相关的硕士点的在职导师担任;校外导师必须是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推荐的有较高业务水平、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并由学校统一聘任。
(五)论文工作过程
论文工作必须结合专业实践完成,一般在实习单位进行。在论文工作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论文工作中,研究生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记载或调查研究,以获取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原始资料应保存完整,以便备查)。课题研究、调查等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向导师提交原始记录,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和论文写作计划,需要补做试验或调查的,必须补做,经审查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写作。
鼓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或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参加学校和系所的各类学术活动。
(六)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经导师审定后于答辩前40天递交领域专家指导小组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形式初审,形式初审通过后聘请3名副高职称以上的相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指导教师不能担任论文评阅人。
评阅人按照《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评阅论文。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3名论文评阅者中有1个不同意答辩的评阅意见,则本次申请无效。
(七)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前应先审阅论文评阅意见,全部评阅人同意答辩后方可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3-4名来自农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评阅人最多只能有1位作为答辩委员,且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评议表决时应主动回避。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要采用海报的形式公布答辩的时间、地点、论文题目、答辩人及导师等信息。
八、学位授予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考核,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学校颁发。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两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可补授学位。
上一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