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2/26/content_574730.htm?div=-1
如何培养教师教育专业人才,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校校联合培养方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创新性地构建了“空间转换、时间交替、教师交互、师生翻转”的四位一体校校合作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衔接不畅、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以及持续发展性问题,推进了地方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空间转换指打通“大学—中学”教师教育通道,把教学场所从大学课堂搬到城乡中小学教室,培育学生教育情怀,增强学生体验感。时间交替指打破“理论—实践”的职前教师教育程序性和确定性的单向线性培养模式,实施理论和实践交替、学期集中学习和假期分散教育实践交叉方式,促进师范生的实践与理论相互内化,螺旋式上升,生成“实践智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学育人能力、反思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教师交互指打穿“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协作壁垒,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交互教师,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聚智人才培养。师生翻转指打破“高校、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主从型师生关系,建立动态型师生关系,尤其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开展师生互动型翻转教学,增强了学生从师幸福感。
多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始终坚持校校合作共定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设定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师德、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实践等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合力打造优质“院系文化”,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学生大爱大德大情怀。同时,直面地方基础教育现实,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构建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群。
实践教学方面,校校协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共建自主研修训练营、教师素质实训营、实践基地实战营教学平台,打破文、理师范专业壁垒,构建项目合作,组团实践,将观摩学习、模拟实训、现场实战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联合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实施双导师制等,形成校校全程联合育人的实践教学新形态,以感知、领悟、体验、提升为四级培养目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为师范生提供真实场域的“体验式”教学课堂,建立以提升师范生从师素质为着力点的多元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衔接不畅的问题。
为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持续发展性问题,学校注重挖掘长期合作育人的内在驱动力,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走出高校,以发展促合作、以服务促合作、以情感促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团队,共筑教师教育实践平台,共同打造互惠共赢的合作态势,共享合作育人效益。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双导师制”等制度,开展校校合作课程教育,聘请中小学教师为师范生上课,高校教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一体,力所能及地帮助中小学解决教师培训、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紧缺等问题,实现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在双向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指导能力,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辐射作用,保障合作持续有效运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不忘师范教育本性,回归教师教育初心,聚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贯通校校融合通道,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紧密对接,教育实践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培养过程与中小学紧密合作,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构建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全新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职前教师培养与供给、在职教师培训与指导以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践表明,校校合作四位一体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出可操作、可复制的特征和态势。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唐淑红 李国强 刘浩 蒋馨初)